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寄望廣東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绷钊诵牢康氖?,廣東經濟總量1998年超過新加坡,2003年超過香港,2007年超過臺灣。2013年底,廣東GDP和進出口總額雙雙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中國首個萬億美元區域經濟體,直追世界排名第15位的韓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然而,從陸豐掃毒、東莞掃黃暴露的問題來看,廣東精神文明建設確實存在一些短板,值得警醒和反思。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全國“兩會”參加廣東團審議時,既希望廣東“繼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又要求廣東“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這是鄧小平反復申明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重提這一話題,顯然有其針對性,意在解決實踐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實現二者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出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同步的現象,主要原因在于未能走出GDP崇拜的誤區,缺乏保障二者協調發展的有效機制,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甚至缺位。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求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進一步認識精神文明建設的地位。 精神文明關系國家富強。實現中國夢首先必須謀求國家富強,經濟發展是引領國家走向富強之途。然而,經濟發展不能孤立運行,需要相關的支撐和動力。其中,科學文化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文化是經濟發展的潤滑劑和原料,為經濟發展提供底蘊和資源。當今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經濟化趨勢的形成,彰顯了文化對于經濟發展的價值。同時,經濟發展與國民道德素養、社會道德狀況密切相關,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建立在相互合作、信任的基礎之上,缺少契約意識、合作意識、誠信意識,市場經濟難以有效運行。而科學文化發展、思想道德建設,就是通常所說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實現國家富強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關系民族振興。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一國的國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內在訴求。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文化發展與繁榮,提升科技創新、科技競爭能力,既是實現民族振興的需要,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當代國際社會,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對于民族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建設良好國家形象的根本在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科技形象、文化形象既表征國家的創新能力、文化底蘊,也顯現國家的科技發展、文化發展水平,是建構國家形象不可缺少的要素。國民道德水準、覺悟水平的高低,是國家形象的展示和表達,也是建構國家形象的重要內容。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這是實現民族振興的理性選擇。 精神文明關系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實現中國夢的歸宿,而人民對幸福的感受、人民幸福指數的提升,有賴自身素養的提高;人民幸福的實現,也有賴自身的參與和奉獻。20世紀初,中國知識界在探討民族復興問題時,多從國民性的批判、反思開始,以此作為民族復興的起點。梁啟超認為,“中國之所以不振,由于國民公德缺乏,民智不開”,主張從改善國民道德狀況入手改造中國社會。他創辦《新民叢報》,目的在于向讀者系統介紹其“新民說”,力圖通過“人的革新”提高國民文明程度,促進國家繁榮發展。然而,一百年過去了,國民素養改造、提升的任務并未完成。實現人民幸福,需要提升國民素養,改造國民陋習,而這同樣有賴于精神文明建設。 因此,要使全黨全社會真正認識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必須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重新審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形成“兩手抓兩手硬”的共識和自覺。 |